先說漲價,這個簡單。首先,國際價格明顯高于國內(nèi)。據(jù)了解,目前巴西地區(qū)大顆粒氯化鉀到岸價超過800美元/噸,東南亞標準鉀到岸價在600美元/噸左右,這差不多就是當下國際現(xiàn)貨市場氯化鉀價格的整體區(qū)間;印度已經(jīng)一年三簽,漲至445美元/噸到岸,再聯(lián)想到近期其氮、磷招標的高高在上的中標價,想必其2022年大合同價格還會有明顯漲幅。而按照當前國內(nèi)價格反推進口到岸價,在560美元/噸左右,兩者差距明顯。
其次,到貨可能減少的擔憂一直存在。這兩年氯化鉀漲價的終極法寶一直是"可能少",盡管低價位上外商還是供應了至少650萬噸的貨源,但確實誰也不能否認后面隨時可能減少,最起碼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就是這樣的。一方面國際價格和國內(nèi)價格存在明顯價差,一方面國內(nèi)庫存有限而到貨可能減少,所以氯化鉀漲價是大趨勢,這一點不可否認。
再來說為什么中止。第一,進口至少650萬噸,有可能沖擊700萬噸,而國產(chǎn)鉀產(chǎn)量也有望保持在650萬噸以上,甚至沖擊700萬噸,再加上350萬噸左右的去年結轉的港口和青海庫存,今年氯化鉀總供應量或將達到1700萬噸左右。近年消費量區(qū)間在1400-1600萬噸之間,由于高價下需求減少,今年的消費量理應在1400萬噸附近,結合著截至目前的庫存量來看也差不多如此(310萬噸左右)。這樣的結轉庫存量尚可,大合同談判我們依然有一定的底氣。
第二,需求可能繼續(xù)減少。下游復合肥行情不佳,完全可以說處在水深火熱的煎熬之中,開工率處在歷史低位;下游的硫酸鉀、硝酸鉀和磷酸二氫鉀也都因為高價影響了銷量;在成本與價格之外,還有疫情、環(huán)保、限電等一系列影響開工的因素;另外,近期國儲鉀肥陸續(xù)投放市場,相對極低的價格也會對市場格局產(chǎn)生一定影響。不敢說大合同談判可以拖下去,起碼我們的底氣真的不是只有一點半點。
第三,國際鉀肥市場景氣周期可能被高估。隨著價格再臨歷史高位的大漲,國際氯化鉀、硫酸鉀的產(chǎn)能的擴張也越來越明顯,但是高肥價下種植成本與糧價上漲的比例越來越失調(diào),所以不要盲目地受到輿論里國外搶肥、漲價、限制出口等消息的影響,更不能只看到國際大鱷對未來肥市偏向說利好的預期。還是那句話,中國進口大國低位不動搖,談判不會被老外牽著鼻子走。
以上三點是從宏觀和長期來說,下面兩點咱們再接接地氣。
第四,氮、磷價格下行,氯化鉀再被"獨孤求敗"。一個月里暴漲的尿素又暴跌,一直老老實實的磷銨也老老實實的下調(diào),氮、磷單養(yǎng)分含量價格回歸到60元下方,氯化鉀暫獨居60-65元高位。不管是橫向的價格比較,還是大起伏的不利心態(tài)影響,氯化鉀的需求受限。
第五,政府還未再出手。為什么港口62%白鉀漲到4150元/噸便不動了?除了消費跟不上,有業(yè)內(nèi)也另辟蹊徑分析出一個可能的理由,那就是前面6、7月份暴漲,就是到4200元/噸價位被一巴掌扇下來的,所以這是長記性了。總之不管是相對太高還是又到了所謂的警戒線,在保供穩(wěn)價大背景下,作為最早被干預的品種,氯化鉀不太可能這么逍遙(怎么感覺有點嫉妒心作祟呢,呵呵……),或許哪天大合同突然空降也是說不準的。
一二三四五,道理很清楚。中止或終止,依然沒有譜……不管怎么說,雖然眼下氯化鉀高價有些賣不動,但低價就是買不著,很多下游哪怕是冒著虧損的風險想抓點原料,但無奈這都沒有機會。更何況氯化鉀可能貨緊的確是否認不了的事實,因為在青海、在邊貿(mào)這都已經(jīng)是正在發(fā)生著且越來越明顯的事情。
所以盡管大合同談判咱們?nèi)杂械讱?,但在當前市場形勢下,在疫情還未消散、在必要時經(jīng)濟為氣候讓路的情況下,在糧食安全重要性成為全球焦點的時候、在國際肥價大漲并出現(xiàn)搶肥現(xiàn)象的背景下,一個世界洼地的價格絕對沒有足夠的、及時的供應來的更重要。氯化鉀大合同是關乎到化肥保供穩(wěn)價大局能否完全實現(xiàn)的關鍵之一,再次懇請相關部門幫助和督促其盡快達成!